筑業(yè)網(wǎng) > 行業(yè)資訊

干工程的必須清楚的“一帶四縫”,一文講清!

來源|網(wǎng)絡

建筑工程中的“一帶四縫”指后澆帶、施工縫、伸縮縫、沉降縫和防震縫。設計過程中很多人將其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混為一談,分不清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01、后澆帶

01、后澆帶的定義

后澆帶指在現(xiàn)澆整體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只在施工期間留存的臨時性的帶形縫,根據(jù)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時間后,再用混凝土澆筑密實成為連續(xù)整體的結構。


02、后澆帶的作用

后澆帶的主要作用在于減小施工階段的結構長度,以減少混凝土的收縮應力及消除施工期間的差異沉降等;后澆帶只能解決施工期間的混凝土自收縮,它不能直接減少使用期間由于溫度變化引起的結構應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縮縫,不宜僅采用施工后澆帶來解決結構超長(見《高規(guī)》-3.4.12、《混凝土規(guī)范》-8.1.1)的溫度應力問題。對溫度應力問題應采取綜合措施加以解決。


03、后澆帶的設置

后澆帶的平面位置應結合基礎及其以上結構布置綜合考慮,后澆帶應從受力影響小的部位通過(如梁、板 1/3 跨度處,連梁跨中等部位),上部結構后澆帶宜與地下室后澆帶位置相同,也可與基礎后澆帶平面位置錯開,但必須在同一跨內,可曲折而行。


04、后澆帶的分類及澆筑時機

習慣上可將后澆帶分為沉降后澆帶和伸縮后澆帶。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時機如下:

1)混凝土收縮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在其澆筑完 60 天時,大致可完成收縮量的 70%(《防水規(guī)范》指出:混凝土的收縮變形在齡期為 6 周后才能基本穩(wěn)定)。

2)沉降后澆帶,主要用以消除施工期間建筑物差異沉降對結構的影響,后澆帶混凝土與其兩側混凝土的澆筑時間間隔應有足夠的保證。一般要求沉降后澆帶應在主體結構完工1 個月后澆注,因為只有在主體封頂后,也就是靜荷載都添加完了,再放置一個月(如沉降觀測記錄在高層封頂時,沉降曲線平緩可在高層封頂一個月后封閉后澆帶。

沉降曲線不緩和則宜延長封閉后澆帶時間),才能保證沉降后澆帶兩側的主體都在滿靜荷載作用下有一定的時間去完成自身的沉降,且沉降后澆帶處需要做厚,并在底層添加不小于直徑為 10 的鋼筋網(wǎng)片,用構造措施再次加強或抵抗以后的沉降差。

3)伸縮后澆帶,主要用以減少早期混凝土收縮對結構的影響。一般要求伸縮后澆帶在兩側結構澆筑 2 個月后合縫,因為現(xiàn)在的混凝土多數(shù)都用 C30 及以上的的強度,C30 及以上強度的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好。

所以在出場前生產時都向混凝土里加入了粉煤灰,加了粉煤灰雖然提高了其和易性,但卻使混凝土早期強度增長的速度降低了,原來需要 28 天就可以達到強度,加了粉煤灰后就需要 60 天后才能達到強度,即兩個月,伸縮后澆帶的每一層在達到兩個月后都可澆筑,不必等主體施工完再一起澆筑。

05、后澆帶的設計

1)后澆帶的間距由設計確定,一般為 30m,后澆帶寬度一般為 800~1000mm,見圖2.6.11-1。通過后澆帶的板、墻構件宜斷開搭接,以便兩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縮;梁主筋斷開問題較多,可不斷開。施工時后澆帶兩邊梁板必須支撐好,直到后澆帶封閉并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拆除。

后澆帶內的混凝土等級采用比原構件提高一級的微膨脹混凝土。如沉降觀測記錄在高層封頂時,沉降曲線平緩可在高層封頂一個月后封閉后澆帶;沉降曲線不緩和則宜延長封閉后澆帶時間。

基礎后澆帶封閉前要求施工時覆蓋,以免雜物垃圾掉落難于清理,并提出清除雜物垃圾的措施,如后澆帶處墊層局部降低等。有必要時后澆帶中設置適量加強鋼筋,如梁面、底鋼筋相同等措施。

2)為減小后澆帶封閉后由剩余差異沉降差所引起的結構內力,尚應采取其他措施,通??煽紤]以下方法:

①高層建筑采用樁基或其他地基基礎處理方法,或補償基礎,盡量擴大高層建筑基礎與地基接觸面積,減小高層建筑基礎底面接觸壓力,而裙房則采用埋深較淺的獨立柱基或條形基礎等,調節(jié)高層建筑與裙房之間的差異沉降。

②盡量減小裙房部分基礎與地基的接觸面積,即盡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礎底面接觸壓力,加大裙房的沉降量。

③結合高層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調整高層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層落在壓縮性小、地基承載力高的土層上,可有效地減小高層建筑的沉降量。

06、后澆帶的設計規(guī)范相關規(guī)定及舉例

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10 第 12.2.3 條規(guī)定:高層建筑地下室不宜設置變形縫。當?shù)叵率议L度超過伸縮縫最大間距(見《高規(guī)》-3.4.12、《混凝土規(guī)范》-8.1.1)時,可利用混凝土后期強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 30m~40m設置貫通頂板、底部及墻板的施工后澆帶。

后澆帶可設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間范圍內以及剪力墻附近,其方向宜與梁正交,沿豎向應在結構同跨內;底板及外墻的后澆帶宜增設附加防水層;后澆帶封閉時間宜滯后 45d以上,其混凝土強度等級宜提高一級,并宜采用無收縮混凝土,低溫入模。

2)《高層建筑筏形與箱形基礎技術規(guī)范》JGJ6-2011第 7.4.2 條規(guī)定:當筏形與箱形基礎的長度超過 40m時,應設置永久性的沉降縫和溫度收縮縫。當不設置永久性的沉降縫和溫度收縮縫時,應采取設置沉降后澆帶、溫度后澆帶、誘導縫或用微膨脹混凝土、纖維混凝土澆筑基礎等措施。

第 7.4.3 條:后澆帶的寬度不宜小于 800mm,在后澆帶處,鋼筋應貫通。后澆帶兩側應采用鋼筋支架和鋼絲網(wǎng)隔斷,保持帶內的清潔,防止鋼筋銹蝕或被壓彎、踩彎。并應保證后澆帶兩側混凝土的澆筑質量。

第 7.4.4 條:后澆帶澆筑混凝土前,應將縫內的雜物清理干凈,做好鋼筋的除銹工作,并將兩側混凝土鑿毛,涂刷界面劑。后澆帶混凝土應采用微膨脹混凝土,且強度等級應比原結構混凝土強度等級增大一級。

第 7.4.6 條:沉降后澆帶應在其兩側的差異沉降趨于穩(wěn)定后再澆筑混凝土。

第 7.4.7 條:溫度后澆帶從設置到澆筑混凝土的時間應不宜少于兩個月。

第 7.4.8 條: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時的環(huán)境溫度宜低于兩側混凝土澆筑時的環(huán)境溫度。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做好養(yǎng)護工作。

3)《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10第 8.1.3 條規(guī)定,如有充分依據(jù)和可靠措施,本規(guī)范表中的伸縮縫最大間距可適當增大,混凝土澆筑采用后澆帶分段施工。

4)《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 第 8.4.20 條規(guī)定,帶裙房的高層建筑筏形基礎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當高層建筑與相鄰的裙房之間不設置沉降縫時,宜在裙房一側設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澆帶,當沉降實測值和計算確定的后期沉降差滿足設計要求后,方可進行后澆帶混凝土澆筑。

當高層建筑基礎面積滿足地基承載力和變形要求時,后澆帶宜設置在與高層建筑相鄰裙房的第一跨內。當需要滿足高層建筑地基承載力、降低高層建筑沉降量、減小高層建筑與裙房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層建筑基礎面積時,后澆帶可設在距主樓邊柱的第二跨內。

5)《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50108-2008第 5.2.2 條規(guī)定:后澆帶應在其兩側混凝土齡期達到 42d后再施工;高層建筑的后澆帶施工應按規(guī)定時間進行。

第 5.2.3 條:后澆帶應采用補償收縮混凝土澆筑,其抗?jié)B和抗壓強度等級不應低于兩側混凝土。

第 5.2.4 條:后澆帶應設在受力和變形較小的部位,其間距和位置應按結構設計要求確定,寬度宜為 700~1000mm。

第 5.2.5 條:后澆帶兩側可做成平直縫或階梯縫,其防水構造形式宜采用圖5.2.5-1~5.2.5-3。

第 5.2.10 條:后澆帶混凝土施工前,后澆帶部位和外貼式止水帶應防止落入雜物和損傷外貼止水帶。

第 5.2.13 條:后澆帶混凝土應一次澆筑,不得留設施工縫;混凝土澆筑后應及時養(yǎng)護,養(yǎng)護時間不得少于 28d。

認真分析各規(guī)范的相關條文對后澆帶要求的差異。從以上規(guī)范相關條文可以看出,規(guī)范不同對后澆帶的規(guī)定和要求不盡一致,主要存在以下差異:

①后澆帶寬度不一致。有的規(guī)定不宜小于 800mm,有的規(guī)定為 700~1000mm。

②后澆帶間距不一致。有的規(guī)定為 30~40m,有的規(guī)定為 30~60m,有的規(guī)定為超過 40m。

③后澆帶澆筑時間不一致。有的規(guī)定兩側混凝土齡期為 2 個月后,有的規(guī)定為 42d 后。

④后澆帶混凝土的養(yǎng)護時間不一致。有的規(guī)定為不少于 14d,有的規(guī)定為不少于 28d。

⑤后澆帶鋼筋是否貫通不一致。有的規(guī)定基礎部位必須貫通,有的規(guī)定基礎部位不宜斷開,措詞份量有別。


某工程的后澆帶的設計要求舉例:

1)后澆帶部位的構件鋼筋在此處貫通不斷;

2)后澆帶采用比相應結構部位高一級的微膨脹混凝土澆筑。伸縮后澆帶在兩側結構澆筑 2 個月后合縫,沉降后澆帶應在主體結構完工 1 個月后澆注。

后澆帶養(yǎng)護時間不得低于 28 天。施工期間后澆帶兩側構件應妥善支撐以確保構件和結構整體在施工階段的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膨脹混凝土的配制及施工應遵照相關規(guī)范的規(guī)定執(zhí)行。


07、基礎底板、外墻的后澆帶超前止水構造

在實際建筑工程中,由于后澆帶的保留時間一般都較長。當建筑物基礎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時采用傳統(tǒng)的后澆帶方式,后澆帶必須在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后再澆筑后澆帶的混凝土。這就要求在主體施工過程中持續(xù)進行降水,保證地下水保持在基礎以下,等到主體結構完工并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后才能停止降水。


這樣有很多缺點:

第一、增加工程成本;

第二、基礎長時間暴露于空氣中,由于晝夜溫差的存在,基礎、外墻易產生伸縮裂縫;

第三、基礎完工后不立即回填土存在安全隱患;

第四、基礎土方不回填影響后續(xù)工序的施工。為了避免這些不利因素,在實際的工程中,采用對基礎底板、外墻的后澆帶進行超前止水的新方法。


超前止水后澆帶技術適用于所有基礎底板、外墻的后澆帶。尤其適用于基礎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高層建筑或主體施工時間較長的基礎后澆帶工程,也適用于須留設后澆帶但基礎不能長時間暴露需立即進行基礎土方回填的工程,同時適用于施工場地狹小或工期緊需進行砌體等后續(xù)工序穿插的工程。


當工程基礎部分需留設沉降后澆帶或伸縮后澆帶時,在基礎底板或外墻的后澆帶部位增設一道含 30mm~40mm 寬的伸縮縫混凝土底板或導墻,伸縮縫設置橡膠止水帶。該底板或導墻與基礎底板墻體同時澆筑,并留設后澆帶。


在基礎工程完成后,進行外墻防水、土方回填等后續(xù)工作。當上部結構荷載能夠抵抗地下水浮力時停止降水。在主體完成后,可以澆筑后澆帶時,再澆筑后澆帶處的混凝土。


基礎底板、外墻的后澆帶超前止水施工技術的特點:


1)與通常的后澆帶施工技術相比,基礎后澆帶超前止水施工技術可以縮短基坑降水時間,降低施工費用,同時有效的保護了水資源,節(jié)能環(huán)保。

2)后澆帶超前止水技術采用了多道防水構造措施,能保證混凝土的防水效果,防水質量滿足規(guī)范要求。

3)基礎后澆帶超前止水技術可以在基礎完成后,及時進行基礎外墻防水、室外土方回填,降低因地下室暴露期間晝夜溫差產生結構裂縫的概率,同時消除了深基坑帶來的安全隱患。

4)同時,及時進行土方回填后,可以進行砌體等后續(xù)工序的施工,更加合理的進行工序穿插,縮短工期。

5)基坑及時回填增加了主體施工的施工場地,為文明施工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條件。


02、施工縫

01、施工縫的定義

由于施工技術或施工組織的原因,不能連續(xù)將結構整體澆筑完成,按計劃中斷施工,因后澆注混凝土超過初凝時間,而與先澆注的混凝土之間存在一個結合面,該結合面就稱之為施工縫。

02、施工縫的作用

混凝土結構由于分層澆筑,在本層混凝土與上一層混凝土之間形成的縫隙,就是最常見的施工縫,所以施工縫并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縫”,而是一個面。因混凝土先后澆注形成的結合面容易出現(xiàn)各種隱患及質量問題,因此,不同的結構工程對施工縫的處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03、施工縫的設置

施工縫的位置應設置在結構受剪力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柱子應留水平縫(梁、板、墻應留垂直縫),柱子施工縫宜留在基礎的頂面、梁或吊車梁牛腿的下面、吊車梁的上面、無梁樓板柱帽的下面。

2)和板連成整體的大斷面梁,施工縫留在板底以下 20~30mm 處;當板下有梁托時,留在梁托下面。(大斷面梁, 沒有具體規(guī)定斷面尺寸,一般認為和板連成整體的梁應和板同時澆注,只有當梁的高度大于 1m 時,才允許將梁單獨澆注并按規(guī)范規(guī)定留置施工縫。)

3)對于單向板, 施工縫應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邊的任何位置。

4)有主次梁的樓板, 宜順著次梁方向澆筑,施工縫應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間 1/3 的范圍內。

5)墻體的施工縫可留在門洞口過梁跨中 1/3 范圍內,也可留在縱橫墻的交接處。

6)樓梯上的施工縫應留置在樓梯段中間的 1/3部位,但要注意接縫面應斜向垂直于樓梯軸線方向。

7)雨蓬由于澆注量少且屬于懸臂構件,應一次澆注混凝土完畢,不能留施工縫。


03、伸縮縫

伸縮縫又稱溫度縫是指為防止建筑物構件由于氣候溫度變化(熱漲、冷縮),使結構產生裂縫或破壞而沿房屋長度方向的適當部位豎向設置的一條構造縫。伸縮縫是將基礎以上的建筑構件如墻體、樓板、屋頂(木屋頂除外)等分成兩個獨立部分,使建筑物沿長方向可做水平伸縮。但考慮到基礎部分由于受氣溫變化的影響少,所以不必斷開。

它與伸縮縫不同處在于,從建筑物基礎到屋頂在構造上全部斷開。


04、沉降縫

當建筑物建造在土質差別較大的地基上;或因建筑物相鄰部分的高度、荷載和結構形式差別較大時,建筑物會出現(xiàn)不均勻的沉降,導致它的某些薄弱部位發(fā)生錯動、開裂。

為此在適當位置設置垂直縫隙,把它劃分為若干個剛度 (即整體性 )較好的單元,使相鄰各單元可以自由沉降,這種縫稱為沉降縫。它與伸縮縫不同處在于,從建筑物基礎到屋頂在構造上全部斷開。


05、抗震縫

在抗震設防烈度為 8度、 9度的地區(qū),當建筑物立面高差在 6 m以上,或建筑物有錯層且樓層高差較大,或建筑物各部分結構剛度截然不同時,應設防震縫。

防震縫和伸縮縫一樣,將整個建筑物分成若干體形簡單、結構剛度均勻的獨立單元。防震縫沿建筑物全高設置且兩側布置墻體。



免責聲明:文章圖文來源于網(wǎng)絡,僅供學習參考,其內容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或對其真實性、準確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害了原作者的合法權益或者原作者不希望被轉載,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其他資訊:
版權所有? 北京筑業(yè)志遠軟件開發(fā)有限公司 保留一切權利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1402013300號京ICP備10012143號-11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qū)蓮石湖西路98號院5號樓20層2010-8室 電話:010-51299114
在線客服

24小時銷售服務電話

400-163-8866

微信購買專線:掃碼直聊